当“常识”遇上了“专业知识”……

发表时间:2021/12/22 20:27:21  来源:指点米津  浏览次数:1285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什么是“常识”?你或许会对我这个问题不屑一顾。常识谁不知道啊?甚至会认为我提这个问题就是缺乏常识。但我还是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以求得尽可能准确的答案。百度给出的解释是:


百度百科:常识(common sense),即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其给出的专业释义是:常识,一般指从事各项工作以及进行学术研究所需具备的相关领域内的基础知识。


确实,我们都对什么是“常识”非常了解,甚至还会用“缺乏常识”去说一些人或事的不合理或不符常规。但是,你对“常识”真的这么自信吗?或者对你的“常识”你真的会坚守吗?特别是当你遇到了“专家”时,你是更愿意坚持你的“常识”,还是更愿意听信专家们的“专业知识”呢?


我们一般人都对“专家”特别敬重,正因如此,“专家”的观点常常会动摇我们对“常识”的坚持。这也可以理解,如果专家们的观点也停留在老百姓的“常识”上,也不成其为“专家”了,所以“专家”的“专业知识”高于“常识”也是合乎常理的。所以,尽管有时候“专家”的观点再显得“不符合常理”,也会有很多的“拥趸者”,有时候,越是与我们“常识”不同的“专家观点或技术”,就越受人关注和“点赞”。例如,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是个养鱼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特别是在池塘里面养青鱼、草鱼、鲢(白鲢)和鳙(花鲢)四大家鱼。特别是养鲢和鳙,渔民都知道,需要不断施肥,鲢和鳙才能长大,不施肥,水体瘦了,鱼就长不好了。这也算是渔民的一点常识吧。当然你也不是养鱼的,也不会去关心这样的问题的,但常识也仍然会告诉你,鱼是养在水里的,菜是种在岸上的。如果你确实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你也就是和我一样的普通人了。而“专家们”则另有看法,鱼养在水里是污染水的,“菜”种到水里才是净化水的。是不是想法比你我真的高一等了?你仔细想想,觉得专家讲得也是对的,鱼吃喝拉撒都在水里,当然会污染水,而菜只喝不拉,只吸收氮磷,自然是净化水质的。但偏偏我就是个爱钻牛角尖的,所以就总认为“常识”更正确/重要。比如说,水里养点鱼,虽说鱼总是要“吃喝拉撒”,但总归是吃的比拉的多才能长大吧。你又不给鱼投饲料,它们吃的就来自水里,难道它们越吃,水里的养料越多?唉,你别不信,“专家们”就是这么说的,专业的术语叫“营养短路”,就是说鲢或鳙,吃了水里的“藻类”,就“拉”出了“氮”和“磷”,这些“拉”出来的“氮和磷”呢,就又成为“藻类”的养料,供藻类生长,即鲢和鳙使水体的氮磷循环短路了,形成了一个新的回路,可以源源不断地供藻类生长,因此据说,鱼越多,藻类就越多。所以他们也常常指责,某某水体,(尽管是不投饲料的)鱼养多了,水变坏了。但我仍不信,因为我不信世界上还真有“永动机”。此话怎讲?就是按照“专家们”的观点,水体里那些不投饲料养出来的“鲢”和“鳙”,吃了水体里的藻类,排出了氮和磷,这些氮和磷,又被藻类利用,藻类再被鱼利用,又排出了氮和磷,你看这不是相当于鱼在给水“施肥”么?但是“常识”却告诉我,1)鱼一定是吃进去的多,排出来的少,因此随着鱼体的长大,必然会越来越多的氮磷变成了鱼体的蛋白质了,所以鱼越吃,水体的总氮磷一定是越来越少的,哪来的“施肥”说呢?如果是氮磷被营养短路不断施肥,那岂不是说这就是一台“永动机”?不需要施肥,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鱼提供饲料,那养鱼岂不是一本万利了?如果果真如此,我也要去做个“养鱼人”了。我想渔民们的常识也不会认同这一点吧。


当然,“专家们”的观点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他们认为,鲢鳙吃大型的藻类,所以他们排出来的氮磷,就被水里的小型藻类利用了,所以小型藻类数量就越来越多了,而这些小型藻类呢,鲢鳙的滤食器官是滤不到的,也就是说,鲢鳙吃不到这些小型藻类,所以用他们的专业观点来说就是,鲢鳙养殖的结果,导致水体中的藻类小型化了,因为这些藻类细胞小,所以总的数量反而更多了。因为水里的藻类更多了,所以水质就变得更坏了。是不是听上去很“高大上”的理论啊?但我这个爱钻牛角尖的也还是想不通:既然小型藻类多了,鱼吃不到了,那么这些鱼又是如何长大的?难道它们吃不到了,不吃只排,它们还能持续长大?这又是什么“神仙”力量来帮助他们长大呢?或者水里的鱼就是这么讨厌,不吃了还排,排出来还要专门供水里的小型藻类生长。所以,这些鱼是不应养在水里的?还好,我们有这些“专家”能告诉政府、告诉我们大家,不能养鱼,不能养这些讨厌的鱼。当然他们不是反对养所有的鱼,因为他们知道鲢(白鲢)是吃藻类的,对水环境还算是有利的,可以养,甚至可以多养一些。而鳙(胖头鱼)呢,因为老百姓都喜欢吃,养鱼的人为了赚钱而养这些鱼,而且这些胖头鱼主要不是吃藻类的,而是吃水体里的小虫(溞和蚤)的,所以是对水质是不利的。你有没有觉得“专家们”的知识很渊博?是的,他们现在又不怪鱼吃藻了,要怪鱼吃虫了。当然这些虫的专业名称叫“浮游动物”。为什么他们现在又要反对“鱼”吃“虫”了呢?因为这些被称为浮游动物的小虫,是吃水体中的藻类的,而且还是以吃水体中的小型藻类为主的,所以你看,如果被鱼特别是鳙(胖头鱼)把小虫吃掉了,这些小型藻类不就越来越多了吗,水质不就变坏了吗?所以他们又提出了水体养鲢鳙要有一个科学的比例。这个比例是多少是科学的呢?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都会认为,按常识办事,常识又是怎么样的呢?就是看鱼体的实际生长,即我们普通人会认为,水体中一种鱼生长的快,就说明水里这种鱼的食物充足,水体适合多养这样的鱼,反过来,如果这些鱼长不好呢?要么是这个水质不符合该鱼的要求,要么水里鱼吃的饲料(饵料)不够,它长不好。比如说,千岛湖现在鲢和鳙按5:5放,鲢还长得不如鳙,我们就认为,鲢就不应该再增加了。但专家们的观点就不同,他们就说鲢和鳙应该是9:1。那么你是觉得我们的常识合理呢?还是专家的更正确?唉,反正我们的“常识”总是会受到挑战。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常识告诉我们,鱼是养在水里的,菜是种在岸上的。但专家们的专业知识厉害,他们就会不但告诉我们,水里不能养鱼,不能多养鱼,而且还会告诉我们水里种菜好,这些蔬菜既环保,又安全(不用农药化肥)。这倒是挺诱人的。我想,现在地上种出来的不好的蔬菜都这么贵,在水里能种出又环保又高品质的菜,那简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是种这些菜,谁去种呢?地上种菜,老百姓操作简便,水上种菜,要花钱买种菜的载体材料、还要花船上去种。多麻烦啊!不要说不方便,我去查看了一下,哇,光是种菜用的载体,全是价格不菲的环保材料,用这么贵的材料种菜,那岂不是要非常贵了?我们吃得起吗?可能这些菜只能特供了。但有人告诉我,这些菜不是为了供应市场的,主要是用来治理水环境的。水环境治理花多少钱多是值得的。这听起来又是很有道理的。反正我们国家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有的是钱,花点钱进行环境治理,不算什么。是的,只要能真正把环境治理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么。那么是不是种这些菜,水环境就能治理好了呢?我这个爱钻牛角尖的人总是会有乱七八糟的问题。是的,“专家们”说了,在水上种菜,氮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0%。哇噻,这么厉害,我不由得又伸出了大拇指。这么厉害的菜啊?神奇的菜。但是,我又感觉有点想不通了,如果这些菜能转化吸收这么多氮磷,是不是说它们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啊?否则它们怎么可能能有这么好的氮磷去除率呢?那么它们去除了这些氮磷后,后面的氮磷又从哪里来呢?像千岛湖这么好的水,有这么氮磷供它们生长吗?这么深的水,这些菜能吸收到底下的氮磷吗?这些菜浮在水面上,是不是水里就没有太多光照了,那么水体中的藻类倒是可以大幅度减少了,但水里没有藻类了,那么水体中的氧气是不是也要不够了呢?因为常识告诉我们,水体的氧气主要是藻类光合作用提供的呀。当然,你可能说这不用我担心,因为科学家们会算好种菜的面积比例的。是的,我也不相信他们可以把水面上种满蔬菜,因为风浪、航运等等也会使大水面种菜成为不现实,更不要说大面积种菜所需要的巨大成本了。什么,成本?国家环保有的是钱。是的,我又忘了这一点了。那我们不去关心钱的事。但是,把水面覆盖起来,光线进不到水里,水体表面风浪搅动减少,总是不利于水体的流动性和垂直对流、不利于水体藻类生长的吧?水体藻类的减少、氧气的减少总会影响水体中的食物链的吧?虫子会不会少掉?虫子少了,鱼会不会少?唉,你是不是也觉得我烦了呢?哪来的这么多问题。我这个胡思乱想的人,真的是没救了。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