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养殖中的问题引发的几点思考
鳜鱼是淡水养殖动物中的名贵养殖鱼类,因其肉质纯白细嫩,味道鲜美可口而颇受市场欢迎。现阶段在我国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和湖南地区养殖规模较大。笔者根据近些年生产一线做技术服务的实践经验,就鳜鱼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举措,以供读者参考。
一、水质调控
在自然条件下,鳜鱼喜欢生活在静水或微流水且水质洁净清新的江河、湖泊、水库中,因而一般渔民错误地认为鳜鱼养殖池塘水质越清,透明度越大越好,所以为了保持鳜鱼精养池塘水质清新而长期不施肥。殊不知,鳜鱼以活饵为食,一旦高密度养殖后,饵料鱼及鳜鱼代谢产物增多,清瘦水体内浮游生物量相对较小,初级生产力不高,溶解氧不足,物质及能量循环不畅,不能及时将残饵、粪便转化成营养盐被藻类利用,使得代谢产物不断累积,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危害鳜鱼健康。
因此,在鳜鱼养殖过程中,笔者认为养殖水体应当维持藻类旺盛,水色保持淡绿色,透明度30cm为宜。水质肥活,溶氧充足,水环境稳定,可有效避免鱼体产生应激,减少病毒病的发病几率。养殖生产实践中可以在池塘一角堆草沤肥,这样培育的水质肥效持久,同时应当注意减少用碳铵、尿素等化肥培肥水质。
二、苗种培育
据渔民反应,市场上大部分鳜鱼苗种来自广东地区,笔者走访市场发现2.5cm以上鳜鱼苗种培育过程中易患车轮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疾病,而广东地区鳜鱼苗场多采用“福尔马林”等强刺激性药物进行防治,加重了苗种应激,加大了患病毒病的几率。建议鳜鱼养殖户可结合生产实际选购1.8~2.5cm规格的鳜鱼苗种进行培育,既可保证运输成活率,又可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苗种期可以科学可控地进行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疾病的防治工作。
三、用药禁忌
鳜鱼对绝大多数常规药物都较敏感,特别是有机磷类杀虫药、重金属盐类以及卤素类化学消毒剂,但许多渔民由于受习惯或长期被一些教科书上沿用的防治方法误导,在鳜鱼疾病的防治过程中,频繁过量的使用强刺激性的药物,如硫酸铜、敌百虫、漂白粉、强氯精等,这些药物有较强的腐蚀和毒副作用,在杀虫杀菌的同时,引起鳜鱼鳃组织发炎,影响鳜鱼的正常呼吸,破坏鳜鱼体表黏液保护层,从而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打开方便之门,而且在鳜鱼苗种期使用,易引起鱼类畸形。另外,使用这些强刺激性药物,对水体的浮游生物有较强的杀伤作用,易引起水质清瘦,对鳜鱼摄食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导致鳜鱼抵抗力下降从而感染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四、放养密度
目前,两湖、江浙、广东地区鳜鱼养殖多采用池塘单养的方式,有些养殖户了为提高经济效益,往往采取高密度养殖,那么相应存塘饵料鱼的密度增加,养殖池塘负荷加大,代谢产物增多,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大量有害物质累积,耗氧物质增多,导致池塘水质环境恶化,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危害鱼体健康。放养密度主要依据养殖条件和个人技术水平而定,笔者建议一般3cm左右的鳜鱼夏花鱼种的放养密度为1.5万~2.25万尾/hm2,放养密度过大时,会加大鳜鱼病毒病的患病几率。
五、适口饵料
在鳜鱼摄食高峰过后,打捞健康鳜鱼检查,剖开胃内可见2-3条饵料鱼,表示配套饵料鱼规格适宜。凡是没有硬刺的鱼类,具有体形细长、价格低、来源广、可高密度养殖、群体产量高等特点均可作为鳜鱼饵料鱼的适选品种,如鲮鱼、白鲢等。
六、合理配养
鳜鱼以“活鱼”为食,在保证鳜鱼正常养殖密度的情况下,还需套养一定数量的饵料鱼,造成池塘载鱼量偏大,残饵、粪便也相应偏大。生产过程中,可以适当套养一定数量的花鲢、白鲢等滤食性鱼类,以保持池塘中正常的物质及能量循环,维持池塘良好水色,为鳜鱼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水质环境。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